我是個戲迷

   “你為什麼來到北京﹖”在北京上學的時候﹐很多人這樣問我﹐我每次都回答﹕“我非常想聽地道的京劇﹐所以我來到北京。”
        當然在日本我也可以看到京劇﹐演員穿五顏六色的戲裝﹐歌喉婉轉﹐百看不厭。但是很可惜﹐觀眾都是日本人。因為他們聽不懂﹐所以演員和觀眾們交流很少﹐關係也比較疏遠。
    在北京呢﹖情況就大不一樣啦。有很多的戲迷﹐他們會在節骨眼上叫“好”﹐演員和觀眾的關係真是越叫越好﹐劇場的氣氛也越叫越熱烈﹐那情景真讓人感動。我喜歡看戲﹐於是我當了戲迷。
    1995年春節前﹐我遇到一件令人難忘的事。臨近春節﹐北京處處都在上演京劇。我看了報紙﹐知道那天在某劇場演出京劇《四郎探母》。這個消息真讓我喜出望外﹐我早就想聽這個段子了。
    我立即出發趕往劇場。在門口﹐我問一位老師傅在哪裡買票﹐他回答﹕“不要票﹐隨便看﹗”
        但是我進劇場大門的時候﹐服務員問我﹐“你有沒有票﹖”“沒有。”當然他沒讓我進去。
    用他的話來說﹐ 那天是“慰問某單位老幹部的專場”﹐所以外人不能進。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劇場門口﹐進出吧﹐不讓﹔走吧﹐又不甘心。這時有一位老先生可能看到了我欲進不能的樣子﹐從朋友那拿來多余的票送給我。我不但為那部戲感動﹐而且我更感謝那位老先生的親切和熱情。那天﹐除了他以外﹐我還認識了不少別的戲迷﹐他們教給我怎樣去體會﹐感受京劇的劇情和韻味。
    當然我也有一個遺憾﹐就是我的戲迷朋友大多是年齡比較大的老人。年輕人可能覺得京劇過時了﹐真的嗎﹖其實並不是這樣。我們既能理解楊貴妃的鬱鬱寡歡﹐也喜歡《三國演義》中的英雄豪舉﹐對不對﹖京劇是海內外馳名的藝術形式﹐代代有傳人﹐不會消亡﹔無論古今﹐人和人的感情也應該是情同此心﹐心同此理﹐永遠不變的。
    我祝京劇更加繁榮﹐祝戲迷的隊伍不斷壯大﹐融入新的生機。

(人民日報海外版﹐1998年1月26日﹐7版﹔作者﹕山口智子 (日本)﹔648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