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戶門牌和私人信箱

    在德國﹐家家戶戶都有門牌號與信箱﹐住公寓的有樓座號和戶號﹐每戶都有一個信箱﹐整整齊齊地排在底層。有一次在我住的公寓門口碰上來投信的郵遞員﹐他正要投一封寫有我鄰居 名字的信﹐我說我這就上樓﹐可以將信捎給我鄰居。郵遞員像沒聽見一樣﹐將信塞進了鄰居的信箱﹐然後對我說﹕私人的信件只能交給本人﹐這是郵遞員的職責。
    有段時間由於急切盼望國內親人的信﹐一聽到郵車聲我便衝下樓迎上去。終于有一天﹐見郵遞員手裡拿著一封貼有中國郵票的信﹐喜出望外伸手就想去接﹐因為這棟樓裡就住著我一個中國人。他理也沒理睬我﹐將信投進寫著我名字的信箱裡﹐說﹕“如果是您的信您就用鑰匙打開取吧﹐我是不能將私信交給我不認識的人。
    在國內﹐我們家沒有門牌﹐更沒有私人信箱﹐給我家去信都是寫我父親工作單位的地址﹐收發員將全單位的私信都擺在收發室的窗臺上﹐人們下班後經過那裡時自己去取。窗臺上的信要被百十來雙手翻過來翻過去﹐最後才能到達收信人手裡。某人從某地來了一封信﹐全單位的人都是知道的﹐父親退休後﹐每過一﹐兩個星期要驅車去一趟單位﹐看有沒有我從德國來的信。有時信已在窗臺上放了好幾天。更可悲的是﹐有好幾封信他居然沒有收到。有一次回國探親前﹐我就讀的大學研究所要我留下一個國內的地址﹐有事好與我聯係。我寫下了我父親單位的地址﹐德國人驚得張大嘴巴問﹕為什么給您的私信要寄到您父親的單位﹖
    看到《茶亭》鄭榮來寫的《北京的門牌》一文後﹐我深有同感。在我國﹐什麼時候才能有住戶的門牌和私人信箱呢﹖ (寄自德國)

(人民日報海外版﹐1998年8月31日﹐3版﹔作者﹕高雨﹔591字)